【22|陈廖宇 × 崔威 × 脱不花:创造力从哪里来?】【得到-脱不花 周更节目:长谈 22 期】智慧、创造力、保持真诚、随遇而安 | 中国奇谭、浪浪山小妖怪
.. / .-.. — …- . / -.- .- .. -.. ..
内容介绍
今天我要长谈的嘉宾,他们是动画《浪浪山小妖怪》、《中国奇谭》的幕后搭档——陈廖宇老师和崔威老师。非常荣幸,这也是他们作为幕后工作者,首次同框出镜参与对谈。我们聊了创作的灵感、合作的边界,以及在重复与不确定中,我们大家要如何生长出创造力。欢迎你收看本期《长谈》。
本期嘉宾
陈廖宇,动画《中国奇谭》 总导演、电影《浪浪山小妖怪》监制、艺术总监 ,现任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教授、硕士研究生导师。
崔威,动画《中国奇谭》制片人、电影《浪浪山小妖怪》总策划、制片人 。
| 本期内容中所提及的动画《中国奇谭》,你可以在网络平台bilibili进行搜索和观看。
划重点
1、随遇而安,是一个高级的智慧。
2、所谓成功,对艺术创作来说就是个双刃剑。
3、生活最大的魅力,就是它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。
4、成年人最大的危险就是安全而无聊。
5、人要和自己保持距离。
6、不是人被替代掉,是工作被替代掉。
7、人很容易走着走着,就走出一种真理在握的感觉。
8、相信创作如生命,保持末知与真诚。
9、有时候熟练是一件可怕的事情。
【得到 Get笔记 视频总结】:
🎬 《浪浪山小妖怪》的破圈之路
2025年暑期档动画电影《浪浪山小妖怪》以近17亿票房成为中国影史二维动画票房冠军,进入国产电影票房前50名。影片以中国传统审美为内核,讲述小妖怪的平凡故事,实现“民族的走向世界”的突破,观众评价“既有中国魂,又有世界语”。
导演陈廖宇透露,影片从《中国奇谭》短片项目衍生而来,与长片同步开发,耗时近五年。其英文名“Nobody”精准传递小人物共鸣,片尾字幕设计初衷是“让观众看见每一位创作者”。
🎨 创作理念:拒绝套路,拥抱未知
反成功学思维:陈廖宇强调“不要总结成功经验”,认为艺术创作需打破固有模式。例如《中国奇谭》第二季未沿用第一季模式,仍面临新挑战。
传统与现代的平衡:影片美术融合国画笔墨与水彩技法,如“浪浪山”场景既有山水画意境,又通过现代光影增强叙事。陈廖宇比喻:“传统像车轮,高铁是它的未来,而非复刻木轮。”
喜剧的内核是认真:“对观赏者是喜剧,对当事人是悲剧”。如黄鼠狼角色的喜剧效果源于其“一本正经的笨拙”,海报设计刻意采用“面无表情”,强化反差感。
👥 团队与创作生态
夫妻档分工:陈廖宇(感性创作)与崔威(理性制片)互补,决策时“先在家吵完,再到团队沟通”。崔威透露,判断项目价值的标准是“观众凭什么买票?不做会遗憾吗?”
非典型工作室:团队氛围“去等级化”,成员互称“老师/姐”,无奖杯展示区。陈廖宇笑称:“我们是动画圈最朴素的团队,连导演都有姓氏。”
开放合作模式:《中国奇谭》采用“总导演+多导演”制,如《鹅鹅鹅》融合哥特式画法与中式韵味,导演间共享资源、互相纠错,而非简单“分包制”。
💡 行业洞察与人生哲学
三大创作坑:
- 点子依赖症:“玩具活了”等点子需落地成故事,否则只是空想;
- 技术迷信:二维/三维选择应服务故事,而非炫技;
- 带病推进:剧本不满意时“宁停勿赶”,避免后期失控。
与自己保持距离:陈廖宇建议用“观察者视角”化解困境,“把自己当剧中人,另一个自我在看戏”。崔威补充:“接受生活的不完美,是高级的智慧。”
AI时代的创作者:AI是工具而非替代者,人类需保持“源头创造力”。陈廖宇警示:“若人类停止创新,AI将陷入数据自循环,知识会衰退。”
「【22|陈廖宇 × 崔威 × 脱不花:创造力从哪里来?】【得到-脱不花 周更节目:长谈 22 期】」https://pan.quark.cn/s/87ba30854593
